疫情下終端供水泵房的潛在改善點
自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國一致抗疫也進入了關鍵期。隨著病毒由原先飛沫傳播的單一途徑,逐步擴展到接觸傳播和糞口傳播等的多途徑,其影響力不可謂不嚴重。而作為“第一食品”自來水的安全可靠性也迅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水專項設置的“飲用水安全保障”主題,通過十余年的技術攻關和集成創新,已構建了“從源頭到龍頭多級屏障工程技術體系”和“從源頭到龍頭全過程管理技術體系”。但其主要應用于一些發達的重點區域/流域,且應用更多的是聚焦于水廠改造,對于直接接觸用戶的終端水的管控卻相對較少。 本文主要基于聚焦泵房端,充分結合病毒特性,圍繞“隔離”、“消毒”、“管控”、“標準”四個關鍵詞提出了一些潛在的改善點,以提升終端水的病毒防御能力確保水質安全。 1、確保泵房供水設備的密閉性有效隔離病毒 目前市面上的供水設備根據形態可分為罐式和箱式兩大類,罐式供水設備因其本身疊壓節能、防負壓、不與空氣接觸等特性深受廣大用戶歡迎,其本身密閉性做的相對完善可有效的隔離病毒。而箱式供水設備因需要配置水箱進行蓄水,其特性決定了勢必需要空氣交換,而針對水箱潛在的與空氣交換的部件進行專項分析和改善就顯得尤為重要。 水箱人孔:“控”,其本身具有鎖閉功能,但如何有效的確保鎖閉的有效性和規避人為開啟未管控的風險,實際上比較有效的做法是采取非法開啟后就地報警震懾和遠程報警提醒機制的雙重聯動,有條件的供水泵房也可聯動攝像頭(以及可配置熱成像攝像頭對進入人員進行實時溫度監測)實時拍攝和語音對講。 水箱溢流口:“堵”,目前大部分水箱一般直接設置排放管,空氣可自由進出。實際上其并不需要長期通氣,為有效隔離空氣可在排水管末端設置低阻力單向閥或是設置存水彎水封結構。 水箱排氣帽:“濾”,其作為必須且唯一的與空氣交換的通道,可設置活性炭吸附裝置并進行定期的保養。 2、終端供水泵房消毒方式的準確應用 消毒是病毒去除的關鍵環節。病毒的滅活效果主要取決于消毒劑的類型以及消毒工藝的 CT 值(見下表)。在病毒滅活能力方面(基于腸道病毒的數據),臭氧最強,自由氯其次,二氧化氯次之,而氯胺很差,紫外線消毒對病毒的滅活效果與病毒種類密切相關。 不同消毒劑病毒滅活的 CT 值和劑量 臭氧和液氯消毒的方式對運輸和使用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并不適用于終端供水泵房消毒,因此紫外線消毒是終端供水泵房消毒目前應用最多的方式。但因目前紫外線消毒采用傳統汞燈(內含汞)的技術,存在不易運輸,易損壞,壽命短、不安全等局限性,急需更創新的技術來取代。 而創新的紫外線UVC芯片技術,具有體積小、壽命長、環保、節能等特點已應用于現實場景中,其集成在終端供水設備上進行實時水消毒的應用場景值得期待。同時其也可集成在泵房頂燈上實現就地定時和遠程智能管控消毒,對整個泵房形成有效的周期性病毒消殺。 微型短波紫外線UVC 作為第二強消毒能力的自由氯消毒最具代表性的則是次氯酸鈉消毒。次氯酸鈉發生器與終端供水設備集成,實現水質實時監測,就地制備,就地消毒的功能。其具有電解時只需水、食鹽和電源,食鹽無毒易存儲,不易衰減,使用壽命長,維修簡單等特點,在終端水消毒的應用也是另一種切實可行和值得期待的方式。 3、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的應用 終端硬件端可采用與供水設備集成的水質監測裝置進行全面的在線水質監測,監測指標包含但不限于:濁度、余氯、PH、電導率、鈣離子、熒光溶解氧、色度等,實現病毒消殺能力和人體感官認知指標的全檢測。 其中重點對濁度和余氯進行準確的低粒度監測,確保末端余氯≥0.05mg/L,濁度<0.3NTU(依據美國聯邦環保局飲用水病毒去除技術指南,當濾后水濁度在 0.3-1 NTU 時,病毒去除率一般為 90% 以上;而當濾后水濁度低于 0.3 NTU 時,病毒去除率可達 99%。因此,在疫情發生期間,適當增加藥劑投加量,加強對過濾工藝的運行管理,將濾后水濁度降低到 0.3NTU 以下,有利于對病毒的控制。),如不能達到可考慮在供水設備前端新增終端凈水裝置。 優化采集和傳輸方式(5G技術的引入)、軟件平臺的頂層設計、存儲架構、呈現形式,采用異常自診斷、故障分級法、顏色管理法、分區可視化等有效的手段,對終端硬件端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分類分析、實時管控,并設計信息共享機制便于對上向下的信息集成、統籌管理和輸出應急預案。 4、落實智慧標準泵房的建設 優化四個維度(節能、安全、智能、標準)的設計,落實九大系統(低壓配電、二次加壓、防澇排水、環境感知、水質監測、分質供水、維護管理、安防管控、遠程監控)的應用,實現泵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達到無人值守的目的,進而大幅減少現場巡檢維修人員的數量和頻次,提升管理水平和間接規避潛在的病毒接觸風險。同時確保供水系統安全穩定運行,避免突然停水、流量和壓力突變,降低管網故障率,保障供水系統連續穩定運行,確保管網末梢余氯量對病毒進行足量消殺。 |